2)224 好事多磨(中)_天兵在1917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对意见会这么多。一波又一波,哪怕列宁是铁打的,都有些扛不住了。

  是的,列宁确实有些扛不住,也有些打退堂鼓了,他开始考虑,现在就做这件事,是不是太急躁了,步子也是不是迈得太大了。他老人家不可避免开始有些犹豫和彷徨,这才有了后来他派斯维尔德洛夫做某仙人的工作,准备暂缓外经贸委的工作。

  可能有同志立刻就会觉得,导师大人的意志是不是有点太薄弱了,明明都做出了议决的事情,怎么被几波人一搅和,就退缩了呢?这完全不像去年四月份刚刚回国时,那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列宁同志啊!

  确实不像,但也是有原因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导师大人自己的认知。从本质上说,列宁的的确确是一个意志非常坚定,能够坚持到底的人。

  但是这一次的情况稍微有些不一样,去年四月份列宁之所以能够力排众议坚持到底,根本原因是一战爆发之后,关于革命将何去何从的问题他已经做了长久细致的考虑。几年的时间里,反复的揣摩和推敲这个问题,那真是如琢如磨。

  如何在俄国开展的革命问题上,他已经彻底的想透彻了,想通了。他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所需要的就是推广他的路线。所以哪怕反对的人再多,反对的意见再强烈,也无法让他动摇。

  可是,在外经贸委的问题上,列宁并没有那么多时间去仔细的推敲演算,而且这也是在走一条前人从来没有走过的全新道路。理论基础并不完备,也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那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尤其是,当前,布尔什维克的日子并不是多好过,各种问题和矛盾十分尖锐,不管是党内还是党外都存在极为强大的反对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为了一个外经贸委的问题再一次造成了党的分裂,那真心是得不偿失的。

  所以,当反对的意见十分强烈、反对派轮番上阵攻坚的情况下,列宁必须要重新的考虑和分析当前的情况。这件事能不能做,是不是一定要立刻就做。这两个问题在他脑海里不断的徘徊,他的态度会不坚决也就非常好理解了。

  实际上,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说,列宁会重新考虑得失问题才是一个负责任政治家的表现。布尔什维克多面对的形势是万分复杂的,而且力量也是非常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最正确的做法是抓住主要矛盾,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解决主要问题当中去,次要的问题完全可以放一放。

  列宁正是这么想的,也正是这么做的,他觉得外经贸委的问题确实不需要太着急,而且现在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某人完全可以将准备工作做得更细致一些。到了情况允许的时候再上马。那时候。就顺理成章了。

  尤其是,当斯

  请收藏:https://m.mfbq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