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 又作死_天兵在1917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械式固定轴转动。寿命低、可靠性差,每一辆t34得准备至少两套传动才够用,更那啥的是这套传动长度还很大,迫使t34只能纵置发动机,导致底盘变长,影响了机动性能。

  实际上不光是t34,二战中毛子凡是使用b2作为动力的坦克或者突击炮,都存在相同的问题,这个传动实在是让人蛋疼。一直到了t54,毛子才通过工艺提高解决机械式固定轴传动的体积和可靠性问题,否则t54将又是一个炮塔“很靠前”的怪胎。

  好在这个时空有某仙人,通过北方工业的大投入,终于提前了6年解决了这个问题,从1938年2月份开始,54号坦克终于可以定型了。

  当然,54号工程定型的时候跟历史上的t54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比如说之前提到过的装甲钢质量问题,这个稍差。另外就是火力问题,比如说d10坦克炮,这门由海军舰炮发展而来的高膛压大威力坦克炮还没有诞生,自然是装不上。

  并且北方工业并没有选择山寨d10,从一开始,在李晓峰的规划中,北方工业就没打算在线膛坦克炮上花太大的精力。引进了博福斯的高膛压火炮技术之后,北方工业的发展方向是滑膛炮。不过一开始并不是未来的那种大威力高膛压滑膛炮,而是选择了渐进式发展路线。

  先搞一款发射破甲弹为主的中等膛压坦克炮,等未来技术成熟了再上一个台阶,发展膛压更高的发射动能弹为主的滑膛炮。

  那么李晓峰为什么要先搞一门技术水准不是那么高的滑膛炮呢?原因很简单:第一,二战是一场消耗战,武器首先要便宜能大规模量产,而中等膛压的滑膛炮比二战中广泛使用的坦克炮生产难度小不用车膛线,而且不需要很高水平的炮钢成本低,符合大规模量产的需要;第二,威力也足够用了,一百毫米口径的破甲弹,在那个年月静破甲水准在300毫米左右,动破甲水平也不会低于7080毫米,改进药罩结构和成分之后,轻而易举的能达到静破甲500毫米,动破甲120毫米左右的水准,基本能搞定二战中出现的一切装甲目标。

  而且,破甲弹的生产工艺要求更低,不像穿甲弹对弹芯的加工那么复杂。比如苏联早期的45毫米、57毫米、毫米钨合金穿甲弹,其工艺始终存在问题,废品率高得吓人。一度在1941年战争爆发之前被迫收回了大部分列装到部队的穿甲弹,导致遭受德国突然袭击的时候,装甲部队和反坦克炮兵只能用榴弹跟德国人周旋。

  破甲弹没那么麻烦,只要弄一个锥形药罩,加一点高能炸药。再解决一下引信的问题就齐活了。反正按照李晓峰的方案。这是成本最低效果最优的方案。

  可能有同志要说了。

  请收藏:https://m.mfbq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