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十三章 朱说的上进之路(下)_辅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次选择离开长山,前往应天府,朱说即要专程拜别慧实大师。

  只可惜抵达寺庙之事,这位远近闻名的高僧,今日恰不在寺庙之内。

  朱说难掩失落,只好留下了一封书信。

  后又在寺庙之内苦等一日,第二日终于选择再次上路。

  从长山县出发,直往应天府,少说也要一月的行程。

  此时已经是秋日的尾巴,冬日的开始。

  白日短暂,黑夜漫长。

  朱说于途中,也不着急,一边行走,一边读书。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朱说于途中,将书中所学和现实结合,深以为然,个人的学识亦在不断的实践中得以增进。

  尤其沿途底层民众的民生之艰难,官吏之享乐,让朱说心中埋下了一个变革的想法。这种想法尚处于萌芽之阶段。

  历时一月又四日,当抵达宋州,即应天府境内之时。

  来自琼州之地的海商整合及官吏惩治之事,为说书人说的神乎其神,传至应天府,朱说听罢,忍不住拍手称快!

  “海运使李贤,其之才能,及于河西大义之事,我于长山多听慧实大师称赞,没想到其之手段层出不穷,借势也好,借威也罢,仅在数月之内,就让琼雷之地的海商团聚其之周围,不亏是我大宋新一代青年才俊的标杆人物。还有那吕夷简、王曾,此二人能用雷霆手段,绝非等闲人也!”

  朱说的目光是毒辣独到的,只听得三两事,就猜中了内中的玄机。想到自己的年纪,还有前来应天府的目的,再有前人的激烈,他更有了学习的紧迫性。

  初至应天府,朱说并未沉迷此间的花花世界,直往应天书院而去。

  却说南京应天府,本为宋州。因宋太祖赵匡胤发迹于宋州,所以改国号为宋,再因为宋州在古时候即为商丘,商丘又为大火星分野之地,宋故而自称为炎宋,或是火宋。

  由于各种各样的历史渊源性,宋州到了景德三年,即被赵恒提升为应天府,属于京东路治。

  此地人口迅速激增,文化经济日渐昌盛。

  在东京大修宫观之际,于今岁春,大中祥符二年春,由东京有消息传来。

  皇帝赵恒有在应天府以修“宫正殿”,具体的详情,据说工部之内,亦是议论纷纷。加上朝中反对声浪颇大,此事恐一时半会难以成型,但并不妨碍应天府的发展。

  其中,不断变革和扩建的应天书院,几乎成为了应天府的标志性建筑。

  其处于商丘之地南湖之畔,风景优美,气候宜人。

  自景德年,由国子监开始的学制和学业改革后,应天书院随即被提升为府学。

  而要追溯应天书院的历史,可以把时间推回到近百年前的五代后晋,当时官学的大规模废弃,催生了私学的兴盛,应天书院由此孕育而生。

  时至今日,应天书院的规模,已经直逼两京国子监,学舍已有近两百间,书卷多则两千卷。

  更是于今夏,聘请了戚舜宾为主院,以曹诚为助教……皇帝赵恒亦是不吝拨款,让应天书院的声望仅次于两京国子监,成为士子,尤其相邻州县贫寒士子争相求学之地。

  在这么一个略显寒冷的冬日,朱说踏进了应天书院的大门。

  请收藏:https://m.mfbq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