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75章失衡_大秦工程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若舂米能由水车代劳,那不过就是舂得久一些,还有必要分“粝米”、“粺米”么?

  事实也的确像项燕想的那样,只一夜之间淮北地区尤其是寿春已基本不存在“粝米”了,人人都能吃上香喷喷的精米饭。

  沉默了好一会儿,项燕就宽慰楚王启道:

  “大王勿要为此发愁。”

  “此物制作起来并不困难,秦军可用之舂米,我等何尝不能用?”

  楚王启只是叹了口气,说道:

  “我军粮多,寡人忧心的又岂会是这舂米水车。”

  “而是那沈兵隔些时候便会有些奇思妙想且极其实用,长此以往……”

  说着楚王启再叹了一口气。

  楚王启的担心却是有道理的。

  如果只是舂米水车一项还好,楚地大批仿制并投入民间节省劳力便可。

  问题在于沈兵制出的物事仅此一项么?

  今天来一个明天来一个,用不了多久,淮北的秦地就与淮南的楚地拉开差距了。

  有句话叫“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若是在以前,大家都是这么苦这么累,那么淮北、淮南就谁都没话说。

  但现在……

  若淮北秦地可以以更小的劳力轻松的获得更多的作物,而淮南楚地苦哈哈的累成狗却只收获少得多的粮食,这让百姓心里如何平衡?

  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一旦百姓心理失衡,楚地很快就要面临人口流失的问题……这就有些像偷渡,挡都挡不住,而且有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

  到时只怕都不需要秦军来灭楚,楚国自己因为人口大量流失而灭亡了。

  长于用兵的项燕自是不会考虑到这些,他依旧对楚王启建言道:

  “大王,属下已联系了几大贵族,他们已同意齐心反秦。”

  “此时尔等首当其冲面对秦军兵锋,属下以为他们必会拼死抗敌。”

  “属下以为秦军想要南下并非易事。”

  楚王启只能眉头紧皱的回了句:

  “但愿如此!”

  说是这么说,楚王启对形势却一点不乐观。

  果然,坏消息接踵而来:

  “大王,据闻沈兵提升了铁器质量。”

  “新铁器较旧铁器更锋利、耐用。”

  楚王启急着问了声:

  “制法呢?”

  得到的回答却是:

  “尚未探得。”

  于是楚王启就意识到他担心的终于来了。

  紧接着就来了另一个情报:

  “大王,秦军探子深入我境散发告示。”

  楚王启又是一惊:

  “是何告示?”

  亲卫将飞鸽传书送来的一张告示递了上来。

  楚王启愕然发现这告示居然是用纸书写……他在秦国时就知道这一张纸能值十钱,在楚国直接翻了三倍值三十钱。

  而秦军却以之书写告示?

  再看看那告示的内容……再吃一惊,竟然是用简画再配文字的方式书写。

  为什么以这种方式就不用说了:没文化不识字的人看图也能理解个大概。

  不过一想,楚王启又暗松了一口气:

  以如此值钱的纸书写告示,这告示肯定不多。

  若这告示不多,又如何能等造成影响?

  然而,当他随口问了句“有多少此等告示”时,亲卫就回答道:

  “据闻有数千张,一夜间街头巷尾便粘满了。”

  楚王启:……

  请收藏:https://m.mfbq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