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十四章 探案_重来1976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白客自然不想看到这一幕,可他拿什么说服父母买房子?

  1973年,沙洲县公安局撤销军管后,改名叫沙洲县葛委会公安局。

  当然,那个时期,葛委会是一种词缀,几乎每个单位都要在前面加上这三个字。

  1976年下半年,秦咏梅调入公安局时,全局也就30多人。

  设有治安股、政保股、秘书股、看守股、检察股等等部门。

  大老黑和秦咏梅他们所在的治安股人数最多,有8个人。

  毛纺厂大劫案正式开始调查后,全股5个人都扑到这上面来了。

  每天都跟鸡毛蒜皮、鸡鸣狗盗的事情打交道,总算调查大案了,大家都挺兴奋。

  除了大老黑和秦咏梅,另外三人也是不同年龄段。

  小倪是回城知青,属于老三届。

  1968年高一刚毕业,就响应号召上山下乡了。

  跑到NMG一待就是8年。

  最后还是在纺织局当老干部的父亲四处托关系,才把他弄回来。

  比秦咏梅早到局里三四个月。

  另一个跟秦咏梅年龄相仿的民警是个转业军人,姓罗,73年军管的时候,就过来了,也算半个老公安。

  真正的老公安其实是老胡,已经五十多岁了,资格比大老黑还要老。

  动乱时期,老胡腿被人打瘸了,还蹲了几年班房,去年才出来。

  大家都在踊跃发言的时候,老胡就搓着旱烟卷,吧嗒吧嗒抽着。

  他抽的那种旱烟有股子臭脚丫的味道儿,熏得秦咏梅想跳起来夺下他的烟。

  大老黑摆弄着面前的资料。

  “这些天来,经过我们的层层筛选,有21个人符合罪犯的特征,同时也有作案的时间。”

  小倪感叹:“这个网撒的有点大啊。”

  “所以说嘛,我们还得继续筛选。”

  老罗举手:“我觉得罪犯要么当过兵,要么参加过武斗。”

  秦咏梅也赞同:“对,对,根据目击者的描述,罪犯能熟练使用武器。”

  大老黑有些得意:“这些我都考虑到了,所以符合犯罪条件的还剩下6个人,你们好好看下资料,看谁的嫌疑最大。”

  大老黑说着,把资料分发给大家。

  一边发着资料,一边回头看一看老胡。

  老胡还在吧嗒吧嗒抽着烟,仿佛没他事一样。

  大老黑讪讪地:“老胡啊,你也说说看法吧。”

  老胡半天没支声,大老黑还想问时。

  老胡才说:“你们这是查高个儿还是矮个儿的啊?”

  “当然是高个儿的啊,是他开的枪。”

  “那你们怎么确定他就是毛纺厂的人呢?”

  大老黑愣了一下,很快明白老胡的意思。

  “老胡你说的没错,不过我们也只是为了划定一个范围而已。老胡你是不是也觉得,这两个人中,至少有一个是毛纺厂的?”

  老胡点头:“不然他们也不会把时间路线掐算的这么准。但我觉得,罪犯未必就是转业军人或者参加过武斗。”

  “20年前,我们破获过一个案子。罪犯连军训都没参加过,只是经常用气枪打鸟,所以枪法很准。”

  大老黑看看大家,敬佩地点点头。

  其他几人也连连点头赞叹。

  大老黑又叹口气:“不过这样一来,咱们就得把网撒的更大一点了。”

  老胡摇摇头:“也未必。两名被害人是工厂的保卫人员,照理说他们应该会认识厂子里的大部分人,尤其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可根据目击者的描述,被害人并没有认出罪犯。”

  大老黑想了下,顿时眼睛亮了:“好!罪犯不引人注目,比同龄人老实沉闷,这本身就是最大的特点。”

  秦咏梅不由得对老胡肃然起敬了。

  动乱之前,公安局是有专门的刑侦人员的。

  他们的确有一些刑侦的手段和本领。

  只是,老胡的烟实在是太臭了。

  请收藏:https://m.mfbq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