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十三章 仓廪_阴符道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清不再藏着掖着,当即将事情娓娓道来。

  原来事情的整体经过,还得从朝廷对战北蛮开始说起,由于连年征战,导致国库空虚,民生凋零,再加上前线告急,急需军粮军资等物品。

  朝廷无奈,只好下令于各地征召赋税,去年入冬开始,至今已征收过两次赋税,使得原本就凋敝的民生更是雪上加霜,各地难民越来越多。

  城外那些难民,有从北方逃过来的,也有周围的几个郡县,因为遭受天灾,出走求活路的。

  按照以往的规章制度,一年最多只征收两次赋税,纵是如此,一些寻常百姓也根本顶不住。

  何况短短的几个月,就直接征收了两次。

  这两场赋税下来,便是身为一郡之治的长山县,也有些承受不了,经济逐渐出现崩坏之状。

  至于那些中县、下县,情况只会更差。

  听到这里,谢端已经隐隐有种不好的预感。

  古往今来,朝代更迭,皆是由赋税而始。

  历代君主开创新朝,都会对天下百姓承诺,表示会轻徭薄税,可到最后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真到了那一天,几乎无一例外,全都走上了重徭重税,贪图享乐这一条路,最终导致亡国。

  启朝享国运已有三百余年,有过盛世、也有过低谷,时至如今,战乱不休,怕是气数将尽。

  城外的若干难民,饿殍遍野。

  有人吃观音土活活胀死、有人为了一点吃的与狗夺食、更有甚者被逼无奈卖儿卖女的,李清去看过,说实话,心里很不是滋味,五味杂陈。

  他因起了怜悯之心,便上报郡守大人,想从官仓的储备粮中拨一部分出来,赈济灾民,结果得到郡守大人的支持,并全权交给他负责。

  官仓,按大启制度,分为正仓、义仓、常平仓、广惠仓等等,其中正仓里储备的粮食,乃是国家所征的税收,没有朝廷指令,谁也不能开仓放粮,一旦违反,不管是什么原因,都是死罪。

  义仓是由民间置立的储备仓,从每年税收当中抽取一小部分储存其中,便于应付当地灾情。

  也归于官仓一类,由官府统一管制。

  开启义仓只需要当地官员许可,便能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但是一般只限于本地灾民受益。

  像这种外地逃难来的,基本上不会去破例。

  可李清实在看不下去了,而且他也得到了郡守大人的支持,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都是同胞兄弟。

  加上储备粮也尚足,有能力帮一把,自然是要帮上一把的。

  原本一切都挺顺利,可事情坏就坏在开启义仓,义仓一开,清点数目,发现里面的粮食竟然足足少了十余石,还不止如此,往后每隔一段时间,几乎都有粮食在减少,而且数目不在少数。

  任凭你重兵把守,粮食该丢,它还是得丢。

  粮食不可能平白无故的消失,而且还丢了这么

  请收藏:https://m.mfbq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