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百八十一章:举义_犁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紧要处,卢植需要在这里主持大局,于是只能让董卓带兵去评叛了。

  董卓听完这些后,也不犹豫,直接领了命。但他有个条件,就是他现在本部只有四千人,实难平定赵国北部叛乱,所以让卢植调拨五千北军给他。

  卢植想了想,同意了。

  这时候,汉军营砦突然煊沸,还在讨论细节的汉军高级军吏们慌忙出帐观看。只见前砦火光冲天,尤其是那八架高耸的发石机,这会宛如大型的火炬在夜色中吸引无数飞蛾共舞。

  慌忙跑来的扈兵禀告众将,一只黄巾军小队趁着夜色用火油烧毁了那八架发石机,不过前营的将士说了,他们已经击溃的贼军,这会在组织救火。

  这话不说还好,一说卢植脸色更难看。

  边上他的学生公孙瓒知机的一声冷哼,对那扈兵骂道:

  「让人家跑了就说跑了,还击溃?而且这都烧成这样了,救火救个屁啊。让弟兄们都撤回去休息,明天还要攻城,今晚折腾这些,明天上战场去送命吗?」

  那扈兵也是老实人,听了这话,也颇赧然。他看了眼卢植,见其点头,然后急忙跑去前营传令了。

  半天后,前营的喧嚣结束了,只留下那八架巨型「火炬」在啪啪作响。

  望着这一切的卢植,呢喃道:

  「真可谓多事之秋啊。」

  ……

  第二日,董卓带着两个军,九千兵马走了。

  卢植的确拨给了董卓五千人,但里面属于北军五校的就只有千人,剩下的都是河内、赵国的郡县卒。

  不是卢植抠,而是他手上的核心武备就是那万人左右的五校,要是都给董卓,他怎么办?

  其实这种将兵丁视为己有的心思是任何掌兵者都有的。因为逻辑很简单,

  兵越精,越容易立功,主将就越容易升迁。而那些已经沦为军阀的,就更是如此,手里的兵就是他们存在的本身。

  从列人到襄国的距离大概在一百二十里左右。董卓带了一份补给后,先是率军北上到了曲梁,在那里过夜。然后过了洺水、湡水,然后在㴲水南岸落了营。

  此时过了㴲水,就是襄国。董卓并没有立即选择过河,担心自己会被半渡而击。相反他在㴲水南岸驻扎后,又以北中郎将的名义,调发了襄国东面的巨鹿兵一千,平乡兵五百,任县兵五百与他汇合。他还特意要求,让他们征发属地四千人民壮,带着相应粮草。

  总体来说,对于这次平叛,董卓觉得问题不大。因为襄国作为当年赵国的副都,即便城池建造的非常坚固,但是在整体防御上却有漏洞。

  在围绕襄国的一系列卫城中,如中丘、内丘、柏人、临城等,统统都集中在襄国的北面。而在襄国南边到邯郸之间,却只有檀台和苏人亭两座城塞。这是为何呢?

  原来襄国在赵国时期被建立的目的就是作为抵御中山国的据

  请收藏:https://m.mfbq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